假如城中城大火妥善運用無人機,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110年10月14日凌晨2點44分發生了驚動全台的高雄鹽埕區城中城大火造成46條人員死亡的悲劇~

國內無人機應用正在發展起步當中,絕大多數的無人機應用都屬公家單位的業務權責。但事實上,無人機在公務部門目前都處於大材小用的狀況,並沒有實質上發揮無人機該有的效益…..

其實不只消防,很多公家單位在無人機使用頻率上都不高,即使有使用,但用錯方向…..畢竟在台灣,無人機應用目前正處於磨合期。但殘酷的是悲劇的發生總是出乎預料………

今天並不是要探討這場所火警為何沒有在第一時間上使用無人機,但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兩點去思考無人機使用的面向: 

  1. 無人機在類似城中城這類的大型火災,到底可以發揮什麼效益?
  2. 在消防救災過程中該如何搭配無人機?

【無人機在類似城中城這類的大型火災,到底可以發揮什麼效益?】

📌無人機到底能不能滅火?

這是一個常見問題。就我個人認為,無人機滅火效益較低,但不是不可行。只是無人機在獲取對火災及其周圍環境的態勢感知方面更有用。消防人員可以使用這些精準的信息來控制火勢並最終將火勢撲滅。

📌無人機在火災中的最大效益

  • 《火源及熱評估》:在火場救災情況下,消防員爭分奪秒地挽救生命和結構的完整性。這就是為什麼將他們的目標指向火點很重要的原因。配備熱顯像儀的無人機可以幫助消防員識別燃燒結構內的熱點並控制火場局勢。
  • 《人命搜救》:消防員積極參與搜救任務。一台熱像儀無人機可以通過掃描大面積並識別遇險人員來完成 100 人的工作。不只火災,在地震等自然災害中,熱成像無人機可以飛越倒塌的建築物並識別被困人員,甚至識別危險的洩漏。

【在消防救災過程中該如何搭配無人機?】

從標題上來看,或許你心裡會有疑問:為什麼是消防隊「搭配」無人機,而不是消防隊「使用」無人機?

這就關係到消防人力和飛手素質的問題,只能說在這樣的情形下,消防隊使用無人機都是一種風險和負擔,寧願把人力專注在滅火和人命救援上。

唯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無人機隊才能擔任消防隊的最佳視野和後盾。與無人機隊配合,消防員可以從空中評估現場開始,並在無人機開始救援行動之前了解火災的範圍,在消防員難以接近的地方,提供良好視野並提供可以進行判斷的數據或畫面。

📌如果城中城大火事件有無人機隊投入救援?

在本次高雄城中城大火事件中,我們假設現場有一支無人機隊與消防人員進行搭配,消防隊可以藉由無人機的力量獲取下列將搶救資訊:

  • 《火勢延燒趨勢》:消防隊第一時間到達火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阻隔火勢蔓延”,透過掛載熱顯像儀的無人機可以快速感知火勢延燒的趨勢。如此,消防員可以立即做出正確的反應進行射水防禦有效阻擋火勢蔓延。當然火勢蔓延還關係到火場建築物的內部結構,很不幸的是城中城大樓內部多數防火門遭到拆除,防火區劃嚴重遭受破壞,所以濃煙蔓延的速度快到難以想像….像這樣防火區劃被破壞嚴重的建築結構體,即使有科技救災也是螳臂擋車。
  • 《快速定位受困者位置》:消防救災以人命搜救為第一優先,透過熱像儀無人機可以大面積掃描並識別火場受困人員的位置,消防人員透過無人機的訊息依風險程度及受困者位置快速統整並判斷人命搜救的順序,其實可以大幅縮短收集過濾受困人員位置的時間。

【重來一次,無人機隊是否能夠扭轉城中城大火悲劇?

重上面的分析來看,雖然我們可以知道無人機在火場救災上可以提供消防人員非常大的幫助。但在本次高雄城中城大火事件來看,無人機救援事實上只能降低人命傷亡,向城中城這樣在內部結構管理上出現很大問題的面向來看,只要有火災發生,都有很高的機會造成人命傷亡,很不幸的是悲劇還是發生了…….

城中城大火事件最主要的關鍵問題是內部多數防火門遭到拆除,防火區劃嚴重遭受破壞,所以濃煙蔓延的速度快到難以想像。像這樣防火區劃被破壞嚴重的建築結構體,即使有科技救災也是螳臂擋車……

但火場無人機的應用,確實可以能將悲劇傷害降低,畢竟以消防的立場,能救一命是一命,每一個人命都是關鍵。但無人機該以什麼樣的形式協助消防隊救災才是政府應該去認真思考和規劃的重點,科技救災必須落實才能真正達到降低人命傷亡的效益,希望無人機在未來能活耀在消防火場上發光發熱……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 無人機飛行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

ZHUOEN是一家全方位現實數據收集供應商,我們致力於結合無人機技術、地理空間技術和專業軟體,為企業、政府和機構提供高品質的現實及地理空間數據服務。無論您的需求是在「商業房地產銷售」、「建築營造地形測繪與工程紀錄」、「資產分析」或「太陽能運營維護」方面,我們都能夠幫助您追蹤、探索、檢查和管理您的數位資產。透過數據分析,我們協助您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提高效率,改善安全性,實現可持續經營。我們的願景是打造一個因無人機而美好的永續社會 !

Related Articles

Responses